1924年,广州黄埔军校的入学考场弥漫着紧张的气氛,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。17岁的邱维达站在沙盘前,眼神专注,手中紧握着一面小旗,稳稳地插入了一处丘陵地带。他迅速分析了地形,并果断地做出了判断:“报告教官,我认为这里应该设置伏兵。借助地形的高差,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力的优势。”他说话时,语气清晰而有力配资交易论坛,透露着自信。
何应钦担任考官,和身边的邓演达对视了一眼,露出了一丝惊讶的神色。这个瘦高的少年,竟然提出的战术布置与他们在保定军校所学的经典战例出奇地相似。何应钦略微皱眉,随即问道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邱维达恭敬地回答:“学生邱维达,湖南平江人。”他的话语平实,却流露出不容忽视的决心。
当晚,宿舍里,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们围坐在一起,热烈讨论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的命运。邱维达端坐在床边,微弱的煤油灯下,他正专心致志地阅读《共产党宣言》的中译本。突然,同寝的广东学员凑了过来,低声提醒:“维达,又在看这些激进的书?小心被校方发现。”
展开剩余84%邱维达合上书本,目光坚定:“治国如医病,必须找到病根。中国的问题,不是换几个政客就能解决的。”他的语气沉稳,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深刻思考。
转眼到了1928年5月,济南城被日军的炮火与硝烟笼罩,战局愈加紧张。时任连长的邱维达带领着手下的残部在巷战中一步步退守,突然发现一支友军在十字路口被日军的火力压制。他迅速作出反应,果断命令道:“机枪组占领制高点!其余人跟我来!”他指挥若定,带领队伍从侧翼发起突袭,成功解救了被困的部队。
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,一位佩戴中校领章的军官大步走来,目光炯炯:“我是王耀武,感谢兄弟部队的及时救援!”邱维达敬了个标准军礼,答道:“报告长官,学生军第3师第9团2营5连连长邱维达。”
王耀武微笑点头:“黄埔四期的?刚才的战术运用很漂亮,果然不愧是黄埔出来的。”两人随后在临时掩体里聊起了战术和国际形势。王耀武感慨道:“维达,怎么样?有兴趣来我部队吗?我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。”
邱维达略显犹豫,但最终还是答道:“多谢长官厚爱,但我已有去处。”
王耀武微微一笑,似乎早已预料到答案:“是去投奔叶挺的独立团吧?年轻人有理想是好事。”他拍了拍邱维达的肩膀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记住,无论在哪支部队,我们都是为了救国。”
进入1937年12月,南京保卫战进入最为惨烈的阶段。此时,邱维达已经是51师参谋长,与师长王耀武一起指挥作战。突然,一名通讯兵满脸是血地跑来报告:“师座,日军第16师团突破了中山门!司令部命令我们立即撤退!”
王耀武愤怒地砸了一拳在掩体上:“再坚持两小时,让友军先撤!”邱维达立刻指向地图,说道:“日军装甲部队已经切断了我们的退路,师座,您带主力从太平门突围,我带特务连断后!”
“太危险了!”王耀武拒绝了他的建议。
邱维达眼神决绝,迅速抓起冲锋枪:“师座,您比我重要。国家可以没有邱维达,但不能没有王耀武!”他的话语沉重且坚定。
在富贵山隧道口,邱维达带领着80名勇士构筑起了最后的防线。当弹药耗尽时,他们拿起了刺刀,而刺刀折断后,又用起了工兵铲。在王耀武的主力成功突围后,邱维达已经倒在血泊之中,胸前三个弹孔汩汩冒着鲜血。
“维达!坚持住!”王耀武亲自带着人杀回了火线,将奄奄一息的邱维达背下了战场。
在野战医院里,军医摇头表示希望渺茫,然而王耀武依然红着眼睛命令:“用最好的药!一定要救活他!”
三天后,邱维达奇迹般苏醒过来。王耀武握着他的手,眼中带着感激:“好兄弟,你救了我一命。”
邱维达虚弱地笑了笑:“师座,我们……都是为了国家。”
1946年初春,徐州的“剿总”司令部内将星云集。已经成为74军副军长的邱维达,与军长王耀武正在商讨战局。“委座命令我们立即向山东解放区推进。”王耀武指着地图,问邱维达:“维达,你怎么看?”
邱维达沉默良久,最终开口:“师座,我们打了八年鬼子,现在又要打自己人……”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疑惑与无奈。
王耀武脸色骤变,语气严厉:“慎言!这种话传出去会掉脑袋的!”
邱维达依然直视着王耀武的眼睛,缓缓说道:“当年我们参军是为了打侵略者,现在,为什么要向同胞开枪?”
房间里的气氛瞬间凝固。王耀武低声道:“维达,你是我最信任的兄弟,但有些话,即便是兄弟也不能说。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。”
邱维达望向窗外,微风吹拂着新发的柳枝:“师座,您还记得南京保卫战后,您在病床前对我说过的话吗?”
王耀武愣了一下,随即低声回答:“我说……我们都是为了国家……”
“是啊,为了国家。”邱维达轻轻应道。
1948年11月,淮海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。邱维达已是74师师长,指挥部内,他收到了来自多年未见的老友钟期光的信。拆开信封,熟悉的字迹让他微微颤抖。那是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友写来的信,情感激荡。
当夜,邱维达召集了几位心腹军官,参谋长李运良第一个表态:“师座,弟兄们跟了您这么多年,您说怎么干就怎么干!”
沉默了近一分钟,所有军官纷纷站起:“誓死追随师座!”
黎明时分,解放军代表没有携带武器的队伍悄然抵达74师驻地。
1959年初冬,南京的街头细雨纷飞。刚刚获得特赦的王耀武独自漫步在秦淮河畔,突然他在茶楼的窗户里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——邱维达正站在窗前,给一群年轻军官讲解战术。经过一番犹豫,王耀武走进了茶楼。
当邱维达抬头看到昔日的上司时,手中的粉笔啪嗒一声掉落在地。
“师座……”邱维达声音哽咽。
两人在茶楼的角落坐下。王耀武看着邱维达整洁的中山装和红润的面色,苦笑着说:“看来你过得不错。”
邱维达端茶递水,回答道:“我在军事学院教书。”
王耀武自嘲地笑了笑:“功德林里种菜养鸡,比打仗轻松多了。”
沉默片刻,王耀武突然问道:“当年在徐州,你是不是早就……?”
1968配资交易论坛
发布于:天津市惠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