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从远看就是个黑盒子!”
近日,市民沈先生向解放日报·民声直通车栏目留言反映,上海部分地铁站地面区域的无障碍电梯标识不清晰或缺少标识,从远处几乎无法识别,想找找不到,想用用不着。他认为,特别是对不熟悉站点环境的老年人、残疾人及携带大件行李的旅客而言,这一细节上的缺失,往往可能成为出行路上的第一道障碍。
地面电梯不显眼,乘客找不到
连日来,记者到沈先生提到的部分地铁站进行了走访调查。
在龙阳路地铁站,站厅到站台之间的无障碍电梯设施较为完善,标识清晰可见。站内还配备了乘客信息查询系统,能查到首末班车时间、换乘线路、服务设施等信息。然而,当有需求的乘客试图从地面进入站厅搭乘地铁时,无障碍电梯的“存在感”就有些不足了。
龙阳路站地面至站厅无障碍电梯分布在6号口、11号口、17号口和20号口。在6号口,由于该处电梯直达已收费区域,为保障运营秩序,只能联系地铁工作人员协助使用。
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,该无障碍电梯的地面入口部分,外观为深色建筑,只在电梯入口正门一侧贴有各类标识,如果乘客从对面马路等其他方向走来,看上去就是一间普通设备房,难以辨别实际用途。
龙阳路地铁站6号口的无障碍电梯。(摄影:陈炳佐)
17号口也面临类似情况:电梯只在入口一侧有标识,其他几面没有提示,远看根本不知道到底为何物。有乘客推着行李箱站在马路边张望多次,最终试探着走近确认才知道这是通往地铁站台的无障碍电梯。
灰色的立柱状建筑就是龙阳路站17号口无障碍电梯。(摄影:陈炳佐)
杨思地铁站通往地面的无障碍电梯设置在2号口附近,地面区域的建筑主体为黑色,入口正门面向白色围墙。从人行道向地铁口走来,在路边有一个无障碍电梯的提示牌,但并未指示方向,站在提示牌前,除了形状明显的2号口,便只能看到周边密密麻麻的非机动车,以及一圈白色围墙,无障碍电梯完全没有进入视线,只有再离远一些,才能依稀看到无障碍电梯的黑色顶部区域。沿着围墙向里走数十米,再右转走到底,才能看到这个“黑盒子”的全貌,但由于无障碍电梯背对着人行方向,除入口外三面没有任何标识,即便走近了,也不一定能认出这是无障碍电梯。
站在标识牌处,根本找不到无障碍电梯的位置。(摄影:郑朕)
由于没有任何标识,即便已经靠近,也无法辨认杨思站的无障碍电梯。(摄影:郑朕)
“我是住在附近的,知道这儿有电梯。外地来的乘客怎么能知道这个‘黑盒子’就是无障碍电梯呢?”附近乘坐地铁的市民如是说。原本是为了便民服务设置的设施,却跟乘客朋友们玩起了“捉迷藏”。
在宜山路站,也存在相似的问题。无障碍电梯设置在4号口,但仅在入口一侧设有标识,其他方向看,仅有一片黑色。而且,无障碍电梯设置在4号口与5号口之间的人行道上,市民从远处向4号口走,无障碍电梯被硕大的入口建筑挡住,同时,4号口也并未设置任何无障碍电梯的方向指示,很难找到无障碍电梯。
红色箭头所指即为无障碍电梯。(摄影:郑朕)
市民建议增设统一、醒目标识
事实上,这几个地铁站无障碍电梯缺标识、不显眼的问题并非个例,许多地铁站在地面无障碍设施方面都存在“找不着”的通病。它们的确设有无障碍电梯,但由于缺乏足够醒目的外部标识和路径指引,导致真正有需求的乘客难以顺利使用。
一位居住在宜山路站附近的市民就对记者说,“每天骑车都会路过这个地铁站,但是我一直都不知道无障碍电梯藏在这个位置。”
有市民建议,地铁站可在无障碍电梯的外墙各个面都增设统一、醒目的标识,采用对比度更高的色彩与大字号图形。同时,在其他出入口设立无障碍电梯位置标识和指引,标明无障碍电梯所在出入口、方向及大致距离。此外,在导航APP或地铁站内自助服务终端中加入“无障碍设施导航”功能,也能够帮助乘客快速精准定位。
城市无障碍,不应有断点。无障碍设施不仅服务于特殊群体,更是体现一座城市包容度与人性化的窗口。希望市民朋友们的每一次出行,都能少一点寻找的焦虑,多一些看得见、用得着的贴心指引。
亲爱的读者,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、忧心事、揪心事,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向我们反映求助——
惠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