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初夏,娃哈哈这家国民饮料企业,忽然成了财经圈的“宫斗剧”主角。先生刚刚离世,灵堂的香火还未散尽,一纸价值21亿美元的诉状,就从香港高院飞来股票配资官方平台,直击宗家心脏。
三位持美国护照的年轻人,自称是宗馥莉“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”,要求分割他留下的巨额信托与股权,声势惊人。香港法院反应之快也令人咋舌,直接冻结了宗家在汇丰银行的18亿美元资产。
可谁都没想到,这场表面是豪门家产大战的故事,真正的炸点,不在香港法庭,而在娃哈哈的总部——杭州。
商标转移未遂,国家出手了
宗馥莉作为宗庆后的独女,也早早被钦定为接班人。但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继承风波中,她显然感受到了权力正在松动的危险信号。
为了稳住阵脚,宗馥莉试图将387件娃哈哈核心商标转移至自己全资控股公司——一场“自保式出击”,试图把品牌灵魂攥在自己手里,哪怕董事会丢了,也还能靠品牌授权卡住公司喉咙。
然而,她的算盘还没打完,就遭遇了“当头一棒”:国资代表在董事会上投下否决票,杭州财政局随即成立“专班”,展开对娃哈哈是否存在“国有资产流失”的专项调查。
国资方此番行动之迅猛,堪称闪电战。过去15年,国资作为持股46%的第一大股东,几乎不干涉公司治理,分红为零,忍气吞声。但宗庆后在时,一切平衡尚可维系。
他是这艘巨舰的掌舵者,也是一道缓冲区。他为地方带来税收、就业和城市品牌效应,政绩与利润各得其所。可如今宗馥莉改革激进,关厂裁员,动了税收和就业这块“蛋糕”。更关键的是,她还想连“锅”也端走——试图把娃哈哈的核心商标装进自己口袋,这已经不是分蛋糕,而是换灶台了。
控制权危机逼出“黑箱操作”
宗馥莉为什么敢这么做?因为她看到的,不只是21亿美元的索赔,而是背后更大的威胁——她对娃哈哈的控制权正在失去。
别忘了,那三位美籍原告的母亲,被传正是娃哈哈的前高管、现职工持股会理事长杜建英。而这位杜女士,手里控制着24.6%的表决权,是集团权力结构中的“关键杠杆”。
宗馥莉个人持股29.4%,表面看是大股东,一旦她的股份被法院分割,地位就会被彻底动摇。如果杜建英与子女联手,势必撼动宗家的统治基础。
于是,为了防守,她出动了自己真正掌控的“宏胜系”——一个由她母女全盘控股、旗下超过200家企业组成的庞然大物。过去十年,娃哈哈集团的利润通过代工、渠道、关联交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个系统里。
比如,娃哈哈关掉自己的厂,却把订单给宏胜系新建的工厂;又比如,给今麦郎代工水每瓶只赚0.185元,利润大头却留在宏胜系签约公司手中。
说白了,娃哈哈是头奶牛,奶被偷偷抽进了另一只桶。而这一次,宗馥莉试图连“牛”都圈到自己名下,这才惊动了国家队。
国家队打响“反黑箱”第一枪
国资的愤怒不仅仅是因为“没分红”。作为娃哈哈最大股东,46%的股份价值数百亿,而一旦商标被转移出去,这部分股份将立即贬值成空壳。
他们早就盯着宗家“账外运作”的那套体系,只不过过去碍于宗庆后的面子、地方的政绩,一直没出手。这一次,宗馥莉的激进行为,刚好成了一个完美借口,国家队打响了反击的第一枪。
调查一旦展开,不只是商标转移这点事,还有宏胜系的整个利润分配链、财务关联交易、税务处理,通通都会被一一清算。
而宗馥莉此刻,不仅要应对港澳高院的官司、面对家族内讧,还要提防国资专班的调查风暴。
娃哈哈帝国走到十字路口
从7月以来,已有三家娃哈哈的省级代理商因担忧股权风险,暂停进货。资本市场嗅到了危险的气息,供应链上的信心也开始动摇。
一个家族王朝,曾因“个人威望”而辉煌,也可能因“制度失衡”而分崩离析。宗庆后一生亲力亲为,却未能为娃哈哈留下一套可持续传承的治理结构,这才是整个危机的根本。
如今的局面,已不仅仅是谁继承的问题,而是娃哈哈能否真正成为一家现代化治理的企业,还是继续依赖“家长制”的封闭旧模式。
事已至此,我想中国万千家族企业,都该从中读懂一句话:血缘关系不是护城河,唯有透明与制度,才是长治久安。
宗家的算盘还能打多久?宏胜系的黑箱还能藏多久?国家出手,能不能重塑一个真正属于国民的的“娃哈哈”?这个饮料巨头将会走向何方?
惠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